老虎来源于中国。早在200万年前,被称为“中华祖虎”的古代虎先人,就生涯在中华大地上,与古代先民为争取生存空间有过无数次“密切”接触,因而当中华民族有了文化的时候,虎文化也随之呈现。
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“虎食人卣”,整体为虎踞坐形,以虎后爪与尾为全器的三个支持点,而虎的前爪怀抱一人,人与虎正面绝对,人头正位于张开的虎口之下。卣是古代一种中型盛酒器,也是祭祀时用的礼器,口小腹大,多带提梁。对“虎食人卣”的文化寓意,学术界始终七嘴八舌。有人认为这件器物是“巫觋通天的法器”,人是巫师的形象,虎是巫师的助手;有人认为这件器物表现神人与虎的合一;有人认为这件器物中的老虎,就是《山海经》记载的“穷奇”的形象;有人认为人虎组合纹是商王朝为了祭奠“虎方”族神,以此作为维系对“虎方”方国安排的一种手腕。有人认为虎所食者虽具人形,但形象狞厉且周身绘有怪纹,应是鬼魅的象征,是老虎噬食鬼魅的形象表现。有人依据《左传》记载的令尹子文由虎哺乳的故事,称此铜卣为“乳虎卣”。还有人认为这件器物表现的是虎与人的佑助关联,应称为“虎拥人卣”。
“虎食人卣”造型独特寓意不明
上古时期龙虎
在民间工艺品中,虎的形象往往有所变更。民间器重的是虎的吉祥功效,因此在年画、泥塑、皮影、剪纸等民间美术品中,老虎的形象除了威猛之外又平添了多少分活跃可恶。如每年蒲月初五,人们常用彩布剪出一个虎形,而后贴上艾草,佩戴在身上,称为“艾虎”。“艾虎”色彩斑斓,据说佩戴在身上能够避免邪毒侵扰。虎纹工艺品仍是最早的门神之一,人们信任用虎作门神,任何邪毒之物都不敢凑近。此外,在民间的生活日用品中,还有虎头鞋、虎头帽等,都被视为能保安全的吉祥物。因十二生肖中有虎,属虎之人无不视虎为吉祥物,对老虎的形象分外青眼。每逢虎年到来,以虎为题材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更是大行其道,人见人爱。
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,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挖掘出的用蚌壳摆塑出的龙虎图案。这一考古发明证实,龙和虎在上古时期都是人们所崇拜的神物,是良多氏族部落的图腾。如良渚先民的族徽是“神人兽面图”,这个图案时常出当初各种器物上。其特征是一个戴羽冠的“神人”骑在一个猛兽上面,这个猛兽,许多学者以为就是老虎。
古人除了崇拜老虎的威猛,还视虎为神灵之物。古代不仅有“四灵”(龙、凤、麟、龟)之说,还有“五灵”之说。所谓“五灵”,就是在“四灵”的基本上再加上白虎。白虎有两种,一种源于天象学,代表特定方位和五行的白虎,为西方之神。古代玉器中的玉琥,据《周礼》记录,就是用于“礼西方”的。但在古代艺术品中,白虎多与青龙、朱雀、玄武同时出现,如汉代的“四神博局镜”,“四神”的形象就是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,代表东、西、南、北。另一种是指存在于事实中的白虎,它是孟加拉虎的变种,原产于中国、缅甸、孟加拉等地。兴许是由于白虎性格平和,体态精美,加上难得一见,古人便把它视为瑞兽,认为假如白虎早上发出如雷般的吼声,则预示着将有圣人出现,如果统治者实施仁政,白虎就不会伤人害物。如《宋书·符瑞志》称:“王者不肆虐,则白虎仁,不害物。”
文/图 钟葵
《说文解字》称:“虎,山兽之君也。”《风气通义·祀典》称:“虎者,阳物,百兽之长也。能执搏挫锐,噬食鬼魅。”虎在传统吉利物文化中,是王者的标记,也是勇武、胆量、魄力的象征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应用虎的形象镇宅辟邪、驱凶禳灾、保佑安定。
虎为最有威慑力的吉祥物之一
常作为部族的图腾
但青铜器上的虎纹饰,并非源于巴蜀地区,而是源于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,多见于鼎、尊、钺、戈、卣等器物之上。如有名的司母戊大鼎,其鼎耳外廓就饰有一对虎纹。商代中期的龙虎纹尊,腹部有三道扉棱,其间饰双身虎纹,虎首凸出,形象凶悍。
“大人虎变”图 虎食人卣 金文中的“虎”字 商中期 龙虎纹尊 西周 玉琥形佩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巴人,也以虎为图腾,在巴蜀地域出土的青铜器,多铸刻有虎纹。其中的巴式戈虎纹,是最具代表性的巴蜀虎纹艺术,重要采取阴线和浮雕的表示伎俩制造出来。阴线形成的虎纹凸显了老虎横目睁圆、锯齿獠牙的威猛形象。浅浮雕虎纹则栩栩如生,描绘过细,将老虎的眼、牙、舌、鼻、爪等细部特点都表现出来。三峡博物馆所珍藏的战国青铜虎钮錞于,形体硕大,造型厚重,音质精良,有“錞于王”之誉。其上部的钮为一张口龇牙、翅尾欲扑的猛虎,极为生动,是巴人崇敬虎的又一主要人证。錞于是古代军中特有的打击乐器,多与铜鼓悬于统一处,敲击起来与鼓声相和。
中国的虎文化,总体上属于吉祥文化的范围。因为老虎高居食品链的顶端,自古以来,人们就对虎充斥敬畏崇拜之情,把虎视为最有威慑力的吉祥物之一。加上虎的形象不仅威猛无比,而且颜色斑斓,额头正中还有“王”纹样,在视觉上存在震动人心的后果,金龙心小论坛110558,因此被古人誉为“百兽之王”。
传统虎文明丰盛多彩,虎的形象无处不在。在甲骨文跟金文中,“虎”字就是一个状态活泼的象形字。唐宋当前的绘画中,以虎为题材的佳作层出不穷,不仅有“上山虎”和“下山虎”,还有“大人虎变图”等寄意深入的作品。此外,在雕塑、陶瓷、金银器等艺术门类中,以虎为原型的艺术品的纹饰、造型更加丰硕。
到了年龄战国时代,涌现了专用于调兵遣将的铜虎符。虎符的反面刻有铭文,分为两半,右半存于朝廷,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处所主座,兴师动众时须要两半勘合验真,方能生效。先秦虎符的存世量极少,其中最著名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杜虎符。尔后除隋唐两代不必虎符外,历代均以虎形符牌作为调兵信物。明清两代的四品武官补服图案,也是老虎的形象。可见在中国传统虎文化中,老虎始终是军权和武力的象征。
被誉为“百兽之王”的老虎,其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丰富多彩。在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中,老虎最初是以部落图腾的形象出现,随后又成为军事权利和战役力的象征。但在民间工艺品中,虎的形象变威猛为生动可恨,以凸显其辟邪保安然的吉祥功能。
传统文化中虎的形象无处不在